陈前进犁的是本队的地,这一块麦地面积不大,也就三十亩,大马力拖拉机的翻转犁来回转了几趟子,地就犁完了。
以往犁完地,地主都要认真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被压在泥土下面的生垄子,结果今天犁完,地主匆匆在陈前进递过来的本子上签了字,然后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的跑掉。
啥情况?失火了吗?
陈前进有点不明白,不过他也不管那么多,犁一亩地,他能分到一块钱——今天半上午就是三十块钱到手。
多好!
是的,李家过来的这些帮工每个人拿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像陈前进先前跟着开东方红七十五,也拿提成。现在能开大马力拖拉机,拿的更多。
而李俊峰拿的就更多了。
李俊贤略少一点儿,他算是这些帮工里拿的第三多的,这一个麦季,开收割机也能拿个上千块。
现在收割机割麦一亩地收割费是两块五到三块,他割一亩地能拿五毛。
再加上先前干的活,这大半个忙年,能拿个小两千块钱。
而且三个人不光赚钱,还学到了技术,别提多开心了,积极性也足。
剩下的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由李俊海和另外一个人轮着开,不过得等到有活才轮到他们。这个也要看运气。
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抢着来的。平时干活积极性很高,在家里没农活的时候其实也不闲着,扫地、干菜地里的活,一个个都抢着来,就是要表现。
竞争很激烈啊。
但是一个个算一算年底能拿到的钱,就算再辛苦也都是笑着的。
即使拿的最少的,自己算一算,也很开心——不比去南方打工差。毕竟平时吃的很好,天天有肉,白面馒头、大米饭管饱,到南方打工哪有这生活待遇?
陈前进是这些人中惟一一个不姓李的,但李家人并没有因此而排斥他,他还是唯三直接开机械的,说明李家人认努力。
所以其他人才会觉得公平,才有更大的积极性。
他们私底下也在说,明年老家那边来的人可能更多。因为李家这边活太多了,地也在不停的开垦着。
李俊峰和李家这边这一支最亲近,知道的也最多,他私下里含糊的说过,今年秋里可能李家还要开垦几百亩的荒地——当然是在棉花今年秋里丰收的前提下。
陈前进想着要不要把自己的堂哥也叫过来——堂哥陈富军也是农民,老实巴交的,头胎生了女儿,超生生了儿子,家里被罚得空空荡荡,快活不起了。
陈前进自己有两个姐,一个嫁给了李安国,另外一个在老家成的家。老家的那个姐夫就不提了,但堂哥的话,他还是想拉一把的。
开着大马力拖拉机回到李家,把拖拉机停在路边熄火,拔走钥匙锁好门,陈前进进院子的时候看到李俊贤已经在洗脸了。
“咦,你回来怪早哩。”陈前进问了一句,“割完了?”
“割完了,钱都收回来了。”李俊贤把自己洗脸的水倒掉,把盆给陈前进,他过去压水让陈前进接,一边接一边说道:
“回来听三奶奶说小龙叔他们逮鱼去了,你要不要去?”
“逮鱼?三大妈,哪里逮鱼?”陈前进一边接水一边问杜春芳。
他和李俊贤虽然年纪差不多,但不是一辈人。
“去东大沟了。”回话的是梁月梅,杜春芳正在掰刀豆的筋。刀豆也就是城里人常说的豆角,两边有筋,她习惯性的把两边角一掰,就带着长长的筋下来了。
在老家的时候,掰完筋后直接把刀豆掰成小段炒着就行了。
但在这里,掰完后梁月梅要斜切成丝,然后和青辣子、西红柿炒上,拌面比较好吃。
当然,肉是肯定要加的,李家不缺肉。
杜春芳耳朵背,没听到,梁月梅自然而然的就接了话头:
“这两天发洪水,把东大沟上面三个水库都冲掉了,可能闸门没及时提起来——洪水里说是有鱼比较多,你小龙哥他们带着人开着面包车过去了。”
董晓娟带着娃也过来帮忙做饭,今天是拉条子,她现在也能把面拉的挺细的了。
怪不得先前那个地主匆匆忙忙的就离开了,看样子应该也去东大沟逮鱼或看热闹去了吧?
“那吃饭咋整?”李俊贤问道。看看时间,再过半个小时就差不多到饭点了。
“他们把拉网拿走了,如果到时不回来,那你们就过去替换他们回来吃饭。”梁月梅说,“拉条子不好带过去。”
米饭是回来吃还是带过去吃都行,拉条子最好是现做现吃。哪怕到三四十年后外卖流行的时候,拌面这种饭外带的话,都不怎么对味儿了。
这一点陈前进他们也深有体会。拉条子拉好后,下锅里捞出来过凉水,刚炒出来的菜拌着吃那味儿就非常的对,如果干活完了回来,把凉过的面热汤里淘一下再吃,味道就没以前那么好了。
当然也是有条件了才会挑一下,以前白面都不能经常吃到,来这里能天天吃大米白面,还挑啥?
所以吃过饭之后,看李龙他们还不回来,陈前进和李俊贤两个就开着李建国的嘎斯车,匆匆往东大沟而去。
这时候东大沟的西边堤上面已经多了不少的人,其中有些人面孔还非常的陌生,显然不是本队的。
不过在水里逮鱼的基本上都是四队的,有些人像后世视频里抄潮头鱼一样,在浅水区巡弋,发现有鱼逆水而上的时候,就冲过去用抄网捉。
大多数时间都是空网,鱼在水里的灵活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可能你看着抄网网到了,其实鱼往水下一潜,摇头摆尾的就游远了,那一瞬间真就像是装了涡轮增压,突然加速,人根本反应不及。
也有运气好的直接把鱼扣进了网里,再捞起来的时候,喜气洋洋的往岸上走。
但最热闹的是两个地方。
一个是李龙他们放鱼的地方。半上午的功夫,他们逮到了几十条大鱼。
因为最先选的位置正好在洪水主流所在的中心位置,虽然水的冲力挺大,最开始打桩下拉网的时候挺费力,但真把拉网拦好之后,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四个网兜子,平均每十分钟就会有一两条大鱼钻进去,然后被逮出来送到岸边去。
巴掌大的鲫鱼也不少,更大点的鲤鱼苗子、鲢鱼苗子和半大的草鱼也不少。
李娟在岸边就帮着捡鱼收鱼。为了不让鱼进袋子里憋死,李龙他们抽空在一片缓坡那里用泥巴围了个坝,把鱼就直接放进去。
李强他们就用泥巴把坝加高,这样鱼也不会跳出去。
就这半上午的功夫,这放鱼的人造小池子里,已经有几十条大大小小的鱼了——小鱼少,主要还是大鱼,大鱼说的都是两三公斤往上的。
最大一条草鱼有一米多长,这是李龙弄上来的。
当时他把一条鲤鱼刚送到岸上去,回来的时候到拉网边上低头看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小脸盆那么大的青色鱼头在水下一沉一浮的,把他吓了一跳。
李龙下意识就伸手去抓,结果那鱼头滑,加上草鱼劲大,就躲开了,李龙一开始还是下意识的动作,但当一把没抓住,不服输的劲头就升了起来,他逆水往上,直接堵住了这个网兜子的口儿,弯腰就往水里探去。
视力比别人好,加上水不浑,李龙就隐约能看到那条大草鱼怎么在水里挣扎着要游出去。
一把就掐住了鱼头,但鱼头太大,李龙努力想抠住鳃盖子,只要手指抠进鳃盖子里面,这鱼就跑不掉了。
鳃盖是鱼的要害,这鱼也清楚,所以努力扭着身子要游出去,一边也在躲避着,只不过李龙在网兜口子那里左右腾挪着堵着鱼,这鱼出不去也很苦恼。
最终被李龙伸手摸进了鱼嘴里,然后顺着用手指抠着了鳃盖(嘴角那里就是鳃盖最下面),两手合抱着把鱼给提了起来。
一米多长的鱼,是目前全场逮到的最大的鱼,许多人惊呼着。
李俊海跑过来帮着李龙把鱼一起抬到了岸边上,不少人围过来看着,李俊海就在边上警惕的注意着。
网兜里的小鱼大家就没怎么管了,没大鱼了可能还会掏出来放口袋里攒一波然后往岸上送,有大鱼的时候,小鱼就兜着,一会儿就算跑掉了也不可惜。
所以岸上几十个人看热闹,大都聚拢在这些大鱼边上,羡慕、嫉妒的都有。
还有一处竟然是李强他们的堵网那里。
几乎全村能过来的小孩子都聚拢到这里来。
李龙把堵网扎在这里原本是给李娟李强明明昊昊他们玩的,让他们有事做,免得到处跑容易出危险。
但这堵网扎的位置,刚好避开了洪水的主流,被大水流冲下来的小鱼在中间主流那里根本游不动,想要逆流回到上游,就只能从边上走。
而堵网这里刚好就是个不错的位置。
不少小鱼——主要是鲫鱼刚游到边上,就被那帮子主动帮忙的小朋友们趟水给冲赶到了堵网里。
所以堵网里一会儿就能聚拢两三公斤鱼,李强解开网兜子尾巴打的结,把这些鱼倒进化肥袋子里。
一个多小时,就弄了半袋子巴掌大往上的鲫鱼,还杂着一些鲤鱼和鲢鱼苗子。
这里热闹主要还是聚拢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孩子,有些是看热闹的,有些是帮忙的,大都是本村的。中间还有人混水摸鱼想要弄几条鱼回去的,结果被帮忙的给教训了,骂得很难听。
中午快开饭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得不离开,李强也不吝啬,直接给那些要走的孩子每个人分几条鱼,让他去扯几根芨芨草,自己把鱼穿了嘴和鳃拿回去。
这下子孩子们就异常开心了——义务帮忙还有收获,那能不开心吗?
虽然会你我之间比一比鱼的大小,但无论大小都高兴,至少不会担心身上弄湿回去被爸妈埋怨甚至打一顿了。
手里有鱼,衣服脏了也能理直气壮的。
其实李强他们也饿了,不过眼下李龙他们没空管这边,他们就先等等。
当然逮鱼的兴趣也占了上风。农村的孩子,晚点儿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连明明昊昊这时候都不喊饿,他们两个身上几乎全湿了,玩得不亦乐乎。
昊昊甚至为了抓一条被孩子们趟水而吓的冲到浅滩上的鱼,一下子扑进水里,全身都湿了,但捉到了鱼,就特别开心。
在县里哪有这样的机会玩?现在算是玩疯掉了。
陈前进他们来的正是时候,李龙看到车到了之后,立刻就让李俊海他们先开车回,带着李娟李强和明明昊昊。
李娟和李强没说啥,明明昊昊明显不愿意回,李龙便说道:
“先回吃饭,等吃完饭再过来都行。”
几个孩子立刻就答应了,其实说起来他们也饿了。
“明娃,这网就交给你们了,我们不在的时候逮到的鱼就是你们的。”李强郑重的把网交给了许成军的孩子明娃,他们关系不错。
“放心吧,鱼是你的,我不要,我就逮着玩。”明娃也挺大气的说。
“没事,你逮着鱼了,也要给别人分一些。有些人回家呢,可以带几条鱼回去。”李强郑重的说,“你不稀罕,有些人想要呢。”
李龙看着两个孩子跟大人一样交接着堵网,觉得挺好玩。
结果是李俊海他们不想走,李龙便说:
“我们都回,回去吃了饭再过来换前进和俊贤。这拉网咱们桩子砸的稳,只要有人看着取鱼就行了。”
他又对陈前进和李俊贤说:
“你们两个就光看着大鱼就行了,小鱼抓不过来,想抓就抓,不想抓就不抓了。”
李俊贤和陈前进两个看着李龙他们逮到的大鱼,那眼睛都直了——哪怕老家大河发大水,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资源啊,两个人都有点心不在焉,目光都落在拉网上了。
李龙也没多说,到放鱼的小池子那里,拿袋子准备装鱼回去。
逮鱼逮的高兴,这鱼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
“老板,你这鱼卖不卖?”冷不丁的,有人开了口,李龙抬起头来看,说话的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理着小平头,眼睛里闪着精明的光芒。
李龙觉得这人有点面熟,想想就明白了,这位是在石城摆摊卖鱼的,自己曾经看到过。
摊位不小,是两个铁皮箱子,里面放着水,卖的是活鱼。
没想到他跑到这里来买鱼了,消息挺灵通啊。
“卖,肯定卖,你多少钱收?”李龙问道。
逮到的鱼根本吃不完,哪怕学着塔城伊犁那边做风干鱼,也没那功夫啊。
所以李龙的意思是既然有人买,那除了几条要吃的鱼外,其他的都卖掉。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这平头老板也挺高兴,说道:
“那行,我看你们把鱼处理得不错,老手啊,说实话今天也就你们逮的鱼多。”
村里有人接了一句:
“人家小龙五六年前就逮鱼去石城卖的,老渔民了。现在虽然是老板不逮鱼了,手底下的功夫好着呢。”
“怪不得怪不得,前辈啊!”平头立刻递上了烟拉起了关系,“我就说看着老板这么眼熟呢,说实话现在我也在石城卖鱼,时不时的还有老头老太太过来买鱼的时候念叨着说以前有玛县的小伙子卖鱼,那鱼吃着就是香,比养殖的强太多了。”
李龙笑笑,这位还真会做生意,这都能扯上关系。
看李龙不怎么接话,那位也就不多说,指了指鱼说道:
“你这里鱼都是大鱼,我也不压价,这鲤鱼三块一公斤,草鱼花鲢两块五,白鲢两块,鲫鱼嘛……大点儿的两块五,小的两块,怎么样?”
“行啊。”李龙几乎不买鱼,不过他觉得这价挺公道,主要是不想自己拉到市场上去卖,倒不是嫌弃掉价,而是觉得浪费时间。
至于价格,他还是能接受的,这价格算起来也不便宜。
平头老板很开心,立刻过去车里拿秤和袋子。
李强过来拉了拉李龙的胳膊说道:
“叔,我们逮的那些鱼,能不能也卖掉一部分?我感觉家里吃不完……”
“行啊。”李龙笑了,小侄子有做生意的觉悟了啊。
等平头过来后,李俊海已经把李强他们逮的大半袋子鲫鱼拖了过来。李强他们也算是小渔民,袋子里时不时的加水,所以鲫鱼大部分还活着。
小平头虽然不理解为什么李龙要把这些小鱼分开称,但既然人家要卖,他自然乐意收了。
先秤李强他们的鱼,因为要弄回家一些吃着,所以卖了其中四分之三,留了有五六公斤。
剩下的卖了有二十多公斤,因为大小混一起,李龙做主按两块钱算,一共卖了四十八块六毛钱。
李强把钱交给了李娟,李娟就给明明昊昊一个人十块,剩下的二十八块钱,她和李强平分。
明明昊昊这算是有生以来头一回赚钱,两个孩子倒不是很激动,李娟李强是很激动的。
大鱼留下了两条花鲢、四条鲤鱼,和四条大板鲫。
今天逮的这些大鱼里没有五道黑,李龙有些意外。
剩下的鱼,包括那条大草鱼都卖掉了,一共卖了一百三十多块钱,李龙给李俊海几个人分了分,几个人都没好意思拿,李龙说:
“看到没,娟和强强他们都把钱分掉了,咱们也一样。干活了就拿钱,鱼呢,回去晚上做了吃。”
这样几个人才拿了钱,然后匆匆带着剩下的鱼回去了。
小平头开着一个单排小货车,把鱼装到铁皮箱子里,放了水之后,也匆匆离开。
原本还要收鱼,有些人漫天要价,他懒得还价,就李家这一下子,收的鱼就不少了。
所以他也打算等到下午再过来。
李龙他们回去吃饭的路上,依然能看到有人在继续往这边来。
李强小声给李娟说:“明娃他们说不要鱼,我说了,我们不在的时候网给他们用,他们逮到的鱼自己分一分,这样也好。”
“行呢。”李娟点点头,有点大姐头的样子了。
回去的路上,李龙看到有几条渠里也都是水,看来洪水已经漫延到各支渠了。
这里面,鱼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