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出的政令确实是在教豪族们怎么当个良心地主……
而秀娘则安排医学院的学生在渤海南皮、河间乐成等郡治购置屋宅开设医馆。
伤得比较重的就送往医馆,医馆不收诊金,但要收餐费和住院费,而且住院费收得特别贵。
这种群架受伤的当然全都是伤筋动骨,包了夹板之后再送回家容易因颠簸而使骨头错位,豪族子弟还是有条件住院的。
纠纷打架嘛,很常见的,反正没穿军装,游侠儿行侠仗义来着……
待佃户们发现朝廷真的颁布了这种善政,心思自然也就变了。
打了豪族子弟,还讨还地租,豪门的私兵当然会出来‘平乱’。
但这‘平乱’,可就是在和佃户的利益作对了……
这时候弟兄们再集合,挡住那些私兵,“给佃户们帮场子”。
佃户发现有大量游侠儿帮着自己,胆子也就壮了,各家豪族便纷纷被佃户们围着,讨要多收的佃租。
这是在帮佃户们讨要多收的地租,这种情况下,农奴和佃户当然会转而支持行侠仗义的‘游侠儿’,不会再变成阻碍。
同时,他们会就地将各豪族多收的田租退给佃户,直接从豪族坞堡取粮分发,顺便邀请佃户从军……
这不是分田地,而是挟民意,并且烈度比较低。
——这些事儿是对裹挟民众很有经验的张饶和白垚出面去干的,他俩打仗可能水平一般,但搞这种事那真是专业对口。
豪族若是认了,退还田租,那也就罢了。
能把田租退回去,也就不会在乎补上欠税以及服从朝廷政令了……
但若是豪族私兵敢出手杀人,关羽和张郃则会带精锐甲士以大量驮马快速赶到,无论是发生杀人事件还是发现管制武器,那就都可以直接动手了!
只要佃户不支持豪族,关羽可就完全不担心,正面打仗他谁都不怕。
在这当口铤而走险的傻子终究不多,关羽只在乐陵郊外打了一仗小规模战争,灭掉了当地豪族伍氏。
随后,几个渤海大族在南皮宴请关羽,表示愿意服从关羽调度,但希望关羽能保障河北各家的利益,并认为田租乃私人事务,希望关羽上朝廷上疏撤回田租令。
而且,他们试图向关羽行贿,送了不少财货美人。
但关羽不喜欢他们搞这套,关羽贫苦出身,对豪门本就有天然敌视,扔了贿赂严词拒绝,还差点提刀砍人。
此后,原本关闭城池或据守坞堡的豪族大多失踪了,很多豪族开始往冀州西部常山、中山等国迁徙,这其中还包括颜良文丑等兵头。
高奂等家族则迁往了兖州。
大量豪族离开,关羽并没有阻拦,他巴不得这些家伙滚蛋。
借着空出来的优质田地,关羽分别在渤海与河间设了官屯,接管滞留当地的佃户以及农奴。
刘备势力实控范围连接到了河北东部,但河北豪族的态度明显是反对刘备的。
在关羽入驻渤海后不久,辽东发生了动乱。
管亥从海上传回消息,说辽东属国发生动乱,各异族杀了郡县官员大举造反。
玄菟人公孙度不知道从哪儿弄到了大量兵马和人手,击破东部鲜卑,自领辽东太守。
十月底,刘备这边已经没有了军事行动。
蔡琰也在此时嫁入了刘备家中。
同时,刘备开始在青州发行《农策》。
暂时只发青州,因为数量不够。
这本以纯流程图画出的‘图书’,从开始绘制到现在大量印刷,已经十个月过去了,印制的量仍然不多,目前只有几万册。
与之前的奸臣传不一样,奸臣传一共才二十几页,体量小,又不在乎出现错误,只要名字没错就行……
农策足有两百多页,而且容不得错误,极为费时费力。
在青州推广农策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刘备的部曲们会承担讲解职责——他们是军屯管理员。
其实他们有可能不懂,但一旦有人求教自己的时候,通常都会逼着自己搞懂。
看图又不难,毕竟这些图是写实的。
这《农策》带来的最直接的衍生价值,是让刘备的直属部曲提高了口才和基础的人员管理能力……
而长期价值,则需要在后续的传播和应用中才能见到成效。
为此,刘备还让简雍在各县增设了农官,暂定轶禄两百石。
这些农官就是农事水利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
简雍平时为人散漫不讲礼数,在刘备面前都是躺着倒着随便玩的,但监督学业却非常严格,第一期学生只有百来人合格毕业,大部分出自军屯以及自耕农。
他们将分配到各个县作为农业水利技术顾问,顺便监督官员以及防备灾害。
如果县内官吏不靠谱,农官有权直接向郡或州弹劾——农官地位很高,毕竟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政务,没有之一。
蔡琰在发行《农策》的同时嫁入刘备家里,这当然也是为了提高发行农策的影响力。
虽然是纳妾,但刘备和左沅一起办了一场很像娶妻的仪礼,没有迎亲流程,却有刘备和左沅上门聘请,并牵着蔡琰的手一起入门的仪式。
这是为了表达尊重。
也是为了借着仪式让蔡邕给《农策》加个光环。
因为蔡邕用另一种方式还以了尊重——他为《农策》作了一篇辞赋。
《农策赋》
惟坤德之载物,辨百谷以养民。昔后稷播时之训,范氏匡廪之陈。
然秘术或藏于府库,良法每敝于荆榛。
唯君子承弘猷制农书,开云汉以照黎烝。
观其纲列三辰,目分九壤,析土脉于圭臬,授天时于指掌。
洫渠疏瀹之规,耒耜精微之象,驱螟蝗有术,御霜露成章。
譬若禹鼎铸形,使妖灾莫隐;羲和执策,令晷刻无荒。
于是颁玉版于四野,驰丹诏于闾阎。合天地之良方,以简绘通兆民。
黉序设犁锄之教,田畯传浸种之签。释老农辨菽之惑,启稚子知穑之缘。
但使青徐无废壤,幽冀有余廛。嘉穗垂而如云,仓囷耸而接天。
嗟乎!周宫垂稻人之篇,汉阙集代田之议,曷若此帙包罗八荒,惠流千古?
观夫野老立耒而诵,蚕妇倚壁而读,方知哲人德昭于民,乃同河岳之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