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贼刘备第330章 农策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大耳贼刘备 >>大耳贼刘备最新章节列表 >> 第330章 农策

第330章 农策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26日  作者:十二楼月明  分类: 历史 | 秦汉三国 | 十二楼月明 | 大耳贼刘备 
在五月到八月这段时间里,刘备一直在扩大造纸和印刷产能。

因为要印《农策》,页数比较多,需要很大的量。

目前,印刷产业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链。

伏家的造纸工坊被接收后,从其中选拔了技术人员,基于这些人又新建了三十几个工坊,遍布齐郡各县。

而且土法造纸是很容易模仿的,刘备买纸也是花钱采购,能挣钱自然有人继续去做。

雕版场一直在张飞的学院里,规模已经有了三百多人,而且张飞的艺术学院实施军事管理——张飞觉得能把刻刀用好就能把横刀用好……

胶墨厂设在稷下学宫,这地方是不缺人手的。

印刷场设在刘备自己亲自主管的军事学院,负责印刷的全都是兵,文化战争手段也是军事学院的学科之一。

新兵的招募是一直持续的,选拔比较严格,绝大多数人选自各个军屯。

刘备现在招本部部曲向来只选屯户,这也是吸引更多人加入屯户的重要原因。

刘备本部的兵待遇确实很好,毕竟是职业军人。刘备提供装备,军饷从不克扣,饭管饱,有肉吃肉没肉吃鱼,军功不打折扣,晋升方式透明,甚至还有定期休沐时间……

其实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刘备很早就画了曲辕犁的图样给农事学院,也制造了一些样品让农学院改进——主要是改进犁秤(也称犁评),这是用来控制翻土深浅的部件。

但刘备发现,仅仅只是造出科技含量更高的工具,是不足以让生产力提升的。

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是两码事。

技术必须能有效传播,才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利用。

这年头又没个互联网,想要传播新技术,动辄耗费数十年。

而且,环境未必适宜。

与直犁相比,曲辕犁当然是革命性的进步。

直犁需要两人一牛协作,而曲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并且效率更高,还能精确控制深度。

但如今的大汉,问题并不是出在犁上面……

问题出在牛身上——平均每十户人才有一头牛,这还是相对稳定的青州,刘备用传销逻辑获取了不少牛,民众们是带着牛一路南下的,平原的牛比其它地方多得多。

曲辕犁最大的价值是减少人耗,但现在并不是人不够用,而是牛不够用。

于是刘备又画了脚踏犁和公婆犁——这两种犁是山地神器,不需要牛马,靠人力就能开荒。

这俩东西倒是被接受得很快,但问题是……

这两种犁各自都需要耗费铁料十斤左右,由于犁铲是斜角度,又要作为杠杆,为了坚韧实用,就必须用钢。

这年头的钢材,比等重的铜钱贵得多。

想要做到每个劳动力拥有一柄十斤的钢制工具,在这年头真的很难。

要知道一个枪头才一斤半,一把常规汉剑或环首刀才两斤左右,就连戟和钺这些重兵器也就五斤左右。

一把脚踏犁要消耗五把钢刀的钢材,那这玩意推广起来可就太难了,不是缺钱,是缺钢。

而且脚踏犁和公婆犁更适合小面积无法用牛的山地。

如果是在平原地区,牛加上原有的直犁,耕田效率是脚踏犁的好几倍。

归根结底,牛马才是生产力……

工具改良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生产力是否进步是看实际的产能提升,不是看科技水平的。

目前,大汉缺少的其实是各种物力——长期的战乱和灾害,使得整个大汉缺牛,缺马,缺钢铁,缺良种。

但这些东西变不出来,只能靠长期积累。

因此,刘备改了主意——用连环画把各种工具和新的耕种方法都画出来,让劳动人民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方式。

北方平原多,大多情况下是旱作,种植的大部分是粟,平原地区大片土地连接,适合用曲辕犁,实施代田翻陇法。

南方水网多,土地稍软,大部分种稻,适合用公婆犁,实施圩岸围田保障水量。

山地和旱地更适合种黍,也就是黄米,也更适合用脚踏犁。

同时悬赏高产作物,献高产新粮者封侯封君。

把方法传递出去,劳动人民自己会因地制宜的。

各类穑种接续或轮种肥田的方式也都画在图册上了,这些活儿刘备不懂,但农学院懂,他们研究的就是这个。

至于翻车(龙骨水车)、水力磨坊、耧车(条播机,一次能播种三到五条陇)、手摇风谷车等技术,也一并传播出去。

除了手摇风谷车,其它东西汉代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普及。

翻车其实是刘宏和张让掖庭令毕岚设计出来的。

当然,一开始的目的不是为了农业生产,而是为了将水引到护城河以及西园水渠,以保障西园一直都不缺水流。

因此,最初的翻车被设张让立于雒阳南北的驰道大桥旁边,洒落的水顺便还能为出入雒阳的主干道除尘。

虽然没有用于农业灌溉,但这种立在首都门口的官方效应还是使翻车很快得到了模仿,只是因为战乱没有广泛传播。

而刘备发布的《农策》连环画,则是这个年代最强的官方推广方式——连环画是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唯一能看懂的书,而且里面还结合各种农具画了衣衫半露流汗劳作的农妇……

无论是出于对书本的尊敬,还是出于对生活的向往,亦或是单纯出于男女之事,都能让这种连环画以最快的速度风靡大汉。

当然,这会使得其它势力也获取到这些技术。

但无所谓,能让大汉所有人都掌握这些知识,比胜负重要。

毕竟只有在一个能真正应用这些技术的环境,才能让技术变现。

如果是农奴环境……掌握了再先进的技术又如何呢?

收获一石也是全部交税,收获十石也是全部交税,草民得不到好处,谁乐意改变现有习惯啊……

想让草民把先进技术应用起来,至少得保证草民应用了更好的技术之后能获得更多收益吧?

而且……

刘备发行《农策》,本身就等于向天下昭示了什么是正统。

每一幅画都有相关人士的名字,除了刘备简雍等官员士人之外,还有绘制图样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庶民佃户或是流民农奴。

照着刘备的粗略构图,动手制作出第一个手摇风谷车的普通木匠郑初一,制造出第一柄脚踏犁的寻常铁匠方阿老,制造出第一幅曲辕犁的普通佃户黑涂……

这些人是在诸葛亮的机械工坊捯饬出这些物件的——机械并不是指什么高科技,就是这些普通但实用的力学装置,诸葛亮只是想把刘备和他讲过或画过的东西试着做出来。

还有第一个在河滩地采用圩岸围田法的普通屯户江阿姊……

参与了农书修订的有三百多人,大多数都是平凡人,没做过什么丰功伟业,原本不会出现在任何记载中。

但他们有动手能力,而且跟对了人。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是第一次认识,但注定会因此名留千古。

而出现得最多的,当然是刘备的名字,几乎所有新农具和耕作法的图样下面都有。

也许不识字的人认不得名字,但慢慢总会有识字的人告诉他们的。

八月初。

第一本《农策》被印制出来了。

这勉强算是一本真正的纸质线装书,两百多页。

除了相关人士的名字,以及每个物件或方法的名称之外,没有别的文字了,全是流程图。

纸张很差,是土纸,很容易破。

但所有见过它的人都如获至宝。

不过,还是没正式发行,大规模印刷仍然要继续等待,因为刘备没钱了。

采购军需本来就花钱如流水,但大量采购各种物资也算是盘活了整体市场,青州的商业也有了活力。

而八月底秋收完成之后就是税收阶段,刘备倒也不太着急。

搞钱嘛……刘备可是当过亿万富翁的人。

这几天,曹操、董卓、陶谦等方面大员陆续来了临淄,各地不少官员也来了,还有那些准备参与收税业务竞标的各路好汉。

曹操和陶谦糜竺等人是来交令述职的,也要商议如何应对各大世家可能出现的反扑——目前他们和刘备是真正的同盟关系,也就是‘天子党’。

董卓应该是想和刘备谈谈,但一直没正式谈,因为他这几天也忙着拉帮结派——大概算是‘外戚党’。

很多官员也在相互勾兑,杨修为了避嫌甚至都闭门不出了,‘豪门党’也在活动。

——把大规模战争变成党争,这其实算是好事。

眼下所有人都和其他那些黑道或绿林好汉一样,都等着八月十五的大朝会刘备会有什么动作。

毕竟刘备在朝堂上公开发招标令雇人收税……这事他们真没见过。

有钱人多了,刘备也就打算做点小生意了。

比如开个银行吸纳储蓄,把手里的白条国债变现。

做生意嘛,当然不能向贫苦百姓下手,最有钱的那些大佬才是好客户。


上一章  |  大耳贼刘备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