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第九百七十一章 罪大恶极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最新章节列表 >> 第九百七十一章 罪大恶极

第九百七十一章 罪大恶极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贼眉鼠眼 | 世子稳重点 
大宋的积弊积弱,跟统治有关,既有历代帝王的责任,也有文官们的责任。

而这种积弊积弱,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能弥补的,这是两码事。

就比如一千年后,明明国家已经富强,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上,全世界都要看华夏的脸色,偏偏还有不争气的国人仍然习惯向洋人下跪,提起自己的国家便是一脸的嫌恶憎恨。

这是满清的遗毒,因为脊梁被打断了,一百多年仍没治好。

积弊积弱存在于人心,很难治。

赵孝骞要做的不仅是振奋大宋的经济和军事,更要让华夏民族的人心重新变得自信,恢复汉唐时汉人的目空一切,横扫捭阖的精气神。

目标很伟大,但做起来很难,赵孝骞选择从整顿吏治着手,以他的标准,大宋的官员有很大一批是不合格的,需要被淘汰的,甚至,是有罪的。

曾崇兴就是其中之一。

赵孝骞现在把李淮和曾崇兴强行捆绑在一起,如果皇城司最后查实李淮是无辜的,那么一切则罢。

如果李淮真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尤其是挑起民变,那么不仅李淮要受到严厉的惩处,曾崇兴也跑不了。

恩师弟子什么的关系就不提,赵孝骞只看事实。

事实是,李淮这些年在官场上的平步青云,晋升的速度不合常理,全是曾崇兴这位恩师在推波助澜,李淮若出了事,曾崇兴必须负连带责任。

曾崇兴失魂落魄地离开了文德殿。

当郑春和禀报皇城司发现了活着的刘泽宁后,曾崇兴便知大势已去。

李淮跑不了了,他也跑不了了。

数日前的奏疏上,李淮说刘泽宁死于乱民之手,当时曾崇兴便看出来,这句话已引起了官家的疑心。

欲盖弥彰,死无对证的味道太浓了,就连曾崇兴听了都暗暗皱眉。

如果证实刘泽宁真的死了,或许还能掩饰下来,反正没人知道真相,可偏偏刘泽宁没死,他在秘密送往汴京的路上。

刘泽宁没死,就该轮到李淮死了。

李淮如此迫不及待地弄死刘泽宁,必然是刘泽宁发现了他的某些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些秘密真会要了李淮的命。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几乎与绝境无异,曾崇兴还能做什么?

他根本做不了什么,现在皇城司已对他严密监视,他甚至连逃跑都不可能。

只能待在府里,安静地度过仅剩的自由时光,然后等待南京传来的消息。

运气好,曾崇兴或许能捡回一条命,落个流放发配的结局。

运气不好,李淮若真跟下邑县民变有牵扯,曾崇兴或许便是押赴法场的下场。

一生谨慎,一生钻营,好不容易走到副宰相这个位置上,没想到多年前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落得今日一片白茫茫。

福宁殿内。

送走了曾崇兴,赵孝骞的心情也不太好。

在自己的治下竟然发生了民变,无论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终究是自己帝王生涯的污点,这个污点很难抹去。

正因如此,赵孝骞此刻才特别痛恨挑起民变的幕后指使。

这一次若是查实,无论是谁,必须下狠手惩治,以儆效尤。

现在刘泽宁在路上,他的安全很重要,赵孝骞思忖许久,叫来了陈守。

陈守如今是禁军诸班直都指挥副使,也算是大权在握了。

赵孝骞令陈守遣宫中禁军班直千人千骑马上出京,于半路上迎候赵歙和刘泽宁一行人,保护他们的安全,护送他们回到汴京。

在这个非常时期,刘泽宁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去,很难说有人会不会铤而走险,再次对刘泽宁动手。

吩咐过后,赵孝骞接下来只能等待。

等南京的消息,等狄谘平息民变的消息,同时也在等刘泽宁回京的消息。

两日后,狄谘终于传来了消息,应天府辖下下邑楚丘两县的民变,已经顺利平息。

涉事的乱民共计四万余,狄谘令人仔细审问后,拿下了数百名挑起民变的豪强地主,其余盲目跟从的乱民,被严厉告诫后,释归其乡,不再追究。

甄庆也从下邑县会亭镇传来消息,经过冰井务刘单的亲自审问,下邑知县陈素交代了一切。

民变果然是南京留守李淮暗中挑起的,在挑起民变之前,李淮便给陈素送了密信,让他默许甚至暗中煽动民变。

而陈素这些年为官,有不少把柄握在李淮手里,对李淮的话不得不从,明知是掉脑袋的下场也只能听从,因为陈素被拿捏的把柄同样也会掉脑袋。

南京留守李淮挑起民变的目的很简单,他要刘泽宁死。

因为刘泽宁来到应天府后,他在干一件让李淮毛骨悚然的事,他下到了辖下各县各乡,开始明察暗访。

也不知李淮在应天府为官这些年,究竟干了多少丧心病狂的事,总之就是不能查,查不得,查下去会有很多人掉脑袋。

于是这才促成了李淮心生杀机,挑起民变置刘泽宁于死地。

算盘打得很精,刘泽宁一死,李淮便上奏朝廷,一切黑锅都推到刘泽宁头上,而南京诸官员,顶多落个不痛不痒的处分下场,撑死了被罢官免职,总之命能保住。

只是挑起民变这种事,李淮也是生平第一次干,没什么经验,他更不知道,民变一旦发生,根本不是人为能控制的,朝廷都只能派出兵马平定,更何况他这个南京留守完全罩不住场子。

看完甄庆的密奏,赵孝骞的脸色变得铁青,一股怒火在胸腔弥漫翻腾。

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让数万人跟着陪葬,不惜让偌大的应天府陷入动荡,这样的人该死一万次!

有了下邑知县陈素的供词,南京那边韩忠彦和李清臣的调查已经不重要了,李淮的罪已坐实。

别的不说,仅是暗中挑起煽动民变这一条,足够让李淮枪毙半个时辰了。

“老郑!”赵孝骞厉声喝道。

郑春和神色慌张地出现在殿内,听官家的语气就知道,此刻正是龙颜大怒之时。

“遣快马给狄谘下旨,民变平息后,麾下殿前司兵马不急着回京,马上率部赶赴南京城下,把应天府李淮及府衙所有官吏,以及辖下七县的知县官吏全部拿问,押解汴京!”

“再告诉韩忠彦和李清臣,他们也可以回京了。”

郑春和领旨后匆忙出了殿。

福宁殿内,赵孝骞垂睑深呼吸,努力平复愤怒的情绪。

活了两辈子,人性的黑暗他本已看得很清楚了,可生活的阅历仍然每次刷新着他的认知下限。

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古代与现代,人心其实没有什么变化,揭开光鲜的外衣,人心同样是不忍直视。

赵孝骞知道,这一次,又要大开杀戒了。

人心黑了的人,不要试图去挽救,去漂白,有些人的下场,只配彻底被抹除,才能让这乾坤恢复一丝光亮。

应天府城外。

韩忠彦住在城外的禁军大营里,大营四周戒备森严,他从汴京带来的一千禁军日夜巡弋,不敢稍有懈怠。

没错,就是不相信李淮,不相信南京所有的官员,住在城外就是提防他们搞出什么幺蛾子。

深夜,韩忠彦坐在军帐里,他的脸色阴沉,表情凝重。

军帐里不仅有他,还有他从汴京带来的十几名户部文吏,文吏们不眠不休,接连两日没出过军帐,正紧张地查核应天府的历年账簿。

查账,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但有效。

想要知道官员任上究竟做了什么,贪了多少,账簿上能说明一切。

两日下来,从文吏们震惊的表情来看,显然应天府的账簿问题很大,现在已到了总结统计的阶段。

不知过了多久,夜已子末,一名文吏起身,将一张薄薄的纸送到韩忠彦面前,一脸震惊地道:“禀韩大夫,应天府自绍圣元年至今的账簿,已基本查核清楚,请韩大夫过目。”

纸张很薄,上面列举的是统计的数据。

韩忠彦凑到昏暗的烛台下,眯眼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也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这……确定没算错吗?”韩忠彦吃惊地问道。

文吏躬身道:“我等同僚复核了三遍,确定没算错,正是如此。”

韩忠彦喃喃道:“四年时光,应天府财赋账簿竟有五百余万贯对不上账,辖下七县的土地有八十余万顷与原本的造册有出入……”

“李淮……何其胆大包天!究竟是谁给他的胆子?五百余万贯,八十余万顷土地啊!”韩忠彦震惊地道。

文吏低声道:“韩大夫,这些数字,应该不是李淮一人能吞得下的,应天府及辖下一应官员,还有地方上的豪强地主,甚至……汴京朝堂的大人物,他们应该都有份。”

韩忠彦沉默半晌,叹道:“大宋的朝堂和官场,怕是有一场地震了,这个数字太惊人,官家是决计不会容许的,更何况应天府辖下还发生了民变……”

文吏小心地道:“韩大夫,账簿查实了,是否该下令拿人了?”

韩忠彦冷冷道:“是该拿人了,但这一次要端掉整个应天府官场,事情太大,必须马上禀奏官家,等官家的旨意下来再拿人。”


上一章  |  世子稳重点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