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不留春
11月底,北美那边,好几个奖项公布了提名和获奖。
《定风一号》的表现属于“时隐时现”。
不稳定,但确实一直保留在颁奖季的视野之中。
温生明的最佳男配角也是如此。
时不时获得一个提名。
这样看来,不管最后温生明能不能拿到一两个重要风向标的提名,不管能不能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他在好莱坞这一年,也算是真正打开了一点知名度了。
就像是一个叫周洪的亚裔女演员,当年靠着《缩小人生》那部电影进入颁奖季视野,即使最后没有获得奥提,也终于靠着颁奖季的表现,在好莱坞打开了知名度,为她打开了主流电影大门。
陆严河在最佳男主角这个部门的表现,也是“时隐时现”。
不算第一梯队,但是没有掉队。
不像《钢琴家》的陈品河,磨拳擦掌地要大干一场,但一开始就迎来了结束。
到了月底,颁奖季前哨奖中最重要的金球奖就快要公布提名名单了。
电影《黑衣人》在这个时候发布了一张电影宣传海报。
没有演员,只有美术设计的一张概念性海报。
尽管如此,本身就是备受关注的大项目,新海报一出来,关注就来了,尤其是对于陆严河的讨论。
实际上,索伦已经针对这部电影开展了选角。
选角导演已经在好莱坞开始面试演员。一般来说,前期需要经过几轮面试和试镜,八字有那么一撇了,资料才会送到陆严河这边来。所以,陆严河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这只是处于合作“蜜月期”的索伦,为正在本届颁奖季冲奖的陆严河送上的一份礼物而已。
关注度,声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陆严河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老友记》。
他暂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部剧的拍摄上。因为只有尽快把这部剧拍完,他才能够放心地赶去参加《定风一号》后续的公关和宣传行程。
《老友记》这一季的剧情其实是有点狗血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
到了这个阶段,只要人设不歪,再狗血的剧情,也不影响大家喜欢看的。
这本来就是一部在情节上有些狗血的剧。情节从来不是重点。
几个人在现场的拍摄,可以说是完全的驾轻就熟了。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物,基本上都已经是融入自己骨子中的熟悉。
甚至,陆严河一走进片场,都习惯性地戴上了他这个角色原型为乔伊的面具。
说话也好,动作也好,都是乔伊。
颜良说:“一个角色,演了快十年了,我感觉这个角色都要长在我身上了。”
陆严河问:“会腻吗?”
颜良摇头。
“完全没有腻的感觉,表演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几乎都不用去调动什么情绪。”他说,“现在演《老友记》的感觉跟演其他的戏是不一样的。”
陆严河懂颜良这种感受。
“没有腻就好,其实拍到这个时候,我也有些担心,大家会因为每年都在饰演这个角色,有些腻了。演员一旦自己没有了创作和表演的感觉,演成了行活儿的话,角色就无聊了。”
他对《老友记》是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的,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老友记》这个故事的全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因为站在上帝视角,不会遇到演腻了的感觉,因为他知道这个故事的最终走向落在哪里。
然而,对其他人而言却不一样。
情景喜剧对演员来说,会有一个很糟糕的负面影响——人物的弧度跟其他题材相比,要少很多,成长性和变化性要少很多。从“剧情狗血”也不影响剧作质量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来,情景喜剧的核心,其实是人物人设的标签化迭加不同元制造出来的笑料。
演员演多了,会“失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喜剧演员,尤其是小品演员,比其他演员更容易陷入创作枯竭、后继乏力的境地。总在一个圈子里面打转,比起很容易丧失激情这个问题,更可怕的是失去对节奏感的敏感。
也许客观层面上,别人看你还是演得很好,一开口就是那个味道。但作为演员自己,却找不到一开始那种表演的激情或者创作的笃定,仿佛踩在棉花上,落不了实地,软绵绵的。
陆严河对颜良说:“他们肯定是不会跟我说的,但如果大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平时跟你提了,你一定要告诉我,我不希望大家勉强。”
“严河,那你对《老友记》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吗?这部剧会结束在什么地方,还是说,会一季一季地拍下去?”
“在我的规划中,这部剧还有差不多五季到六季的体量。”陆严河说,“差不多就演到我们三十岁出头,跟剧中的人物一样,结束在从年轻步入中年的这个阶段。”
“我明白了。”颜良说,“那我建议你跟大家说一下,通个气,让大家心里面提前有个准备,这样会让大家放心很多,也能够提前做一些安排。”
陆严河:“好。”
颜良又说:“其实,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反而挺愿意让这部剧一季一季地拍下去,只要观众还愿意看,拍到我三十岁、四十岁,都好,对我来说,这部剧对于我自己人生的意义,早已经超过其他的剧了。”
“那就真的会变成一个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了。”陆严河说。
就像一本叫《》的。
颜良:“我是真的这么觉得,其实对于这个系列的观众也是一样,大家已经把这部剧、这些角色都融入自己的生活里了,成了一个精神世界的朋友,我由衷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陆严河:“颜良,你相信,如果你真的永远不结束的话,所有对于这部剧的美好印象,都会大打折扣。”
虽然,他相信,一直拍下去,肯定有很多人一直追着看。
然而,《实习医生格蕾》并没有因为收看成绩仍旧很好而越来越受观众喜欢。
一部《老友记》,一部《生活大爆炸》,都让陆严河明白,其实,见好就收才是对的。
在北美那边。
刘毕戈和温生明会合,在绿谷的安排下,疯狂刷曝光。
明明没有什么大众知名度和星光,但是,没关系。
颁奖季的意思是——
整个行业、圈子,这段时间,小到个人举办的派对,大到一个盛大公开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那刘毕戈和温生明想要刷曝光,并不需要绿谷为他们“无中生有”去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
绿谷只需要为他们拿邀请函,剩下的事情,就是靠他们自己。
而拿邀请函这件事对绿谷而言,不说轻而易举,也可以说顺理成章。
今年最佳外语片这个单元,竞争算激烈的。其实每一年这个奖项的竞争都是激烈的。美国你自己的电影有大年和小年,但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几乎是没有大年小年之分的,各大电影节冒出来的好电影,总是远远超过五部之多。
《定风一号》今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韩国、日本和泰国都各有一部在国际四大电影节拿奖的电影,被各国选送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他们拥有的公关经费,不见得比《定风一号》少,某种程度上,他们国家电影局对这个奖项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
这几年中国电影部门对于海外奖项这方面,已经“文化自信”很多了。不是像几十年前那样梦寐以求了。所以,《定风一号》在北美这边的公关经费,基本上是龙岩和绿谷两家公司在出,拾火和灵河也负担了一部分。不像韩国,直接是电影部门拿了专门的基金来做公关。
之所以说《定风一号》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日本、韩国和泰国的电影,是因为评奖这东西,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免不了“分猪肉”的逻辑,这可能都不是所谓的黑幕,大部分人,都下意识地有这样的思维逻辑。
那五个提名资格,按照这么多年的惯例,亚洲电影可以一个没有,但是,很难同时拿到两个以上的提名。
《定风一号》现在跟这些电影竞争最大的优势,一是有陆严河这个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大咖领衔主演,让学院成员们无法忽视,二是电影票房甩了其他的竞争者一大截,无论是在北美,还是海外,《定风一号》的票房成绩在最佳外语片这个单元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刘毕戈在每一个场合,都会被问到之后会不会来好莱坞拍戏的问题。
按照绿谷的指导,即使刘毕戈并没有这个想法,他也都要说“有的”“其实也在接触项目,看有没有合适的”之类的话。这是一种需要展现出来的姿态。
而温生明——
温生明都不要问了。
在拾火的接洽下,他已经去客串了一部正当红的美剧,客串主演了其中一集。
马上就要播出。
“我们已经努力了,最后能不能拿到提名,只能说尽力而为。”这边,韩国今年的申报片《蜂鸟》的导演金源彬在一家媒体的采访中,忽然说,“毕竟我们确实也不像《定风一号》一样,有陆严河这样在好莱坞有人脉和影响力的主演,他能够为《定风一号》带来的宣传资源,是我羡慕而无法拥有的。”
这个采访报道得猝不及防。
达伦·威尔逊这边甚至都没有提前收到消息——在好莱坞,几乎任何事情都已经成了产业和人脉网,像这种点了大名的报道,往往相关方面都是会提前收到消息的。
这让达伦·威尔逊非常恼火。
没有提前收到消息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奇耻大辱”了。
金源彬在媒体采访中这么说,看似是在自嘲自己能力不行,实际上,却剑指陆严河好莱坞影响力大,帮《定风一号》获得了更好的公关资源,对《蜂鸟》这样没有陆严河在背后使力气的外语片不公平。
当然了,这根本就不涉及公平不公平。
所以,金源彬在采访中也不明说,就暗指。
采访内容出来以后,舆论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发酵。
这也是达伦·威尔逊如此生气的原因。
达伦·威尔逊现在的客户里,陆严河绝对是他最重视的TOP1。
在北美这边出问题,不显得他办事不力吗?
达伦·威尔逊在派对上,果然听到很多人都在讨论金源彬的这个采访。
不过,大家的讨论却出乎达伦·威尔逊的意料。大家讨论的并不是公平不公平这件事,而是陆严河现在在好莱坞到底拥有多少权势。
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好莱坞混的人。
达伦·威尔逊一出现,就有人过来打听、询问,“《定风一号》这部电影,陆严河怎么最近也没有来参加公关活动?”
“他在拍戏啊。”达伦则一副无奈的表情,“他每年这个时候都在拍《老友记》。”
“韩国那个导演明里暗里说陆严河给《定风一号》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现在也有一些媒体在讨论这件事,陆严河不打算回应一下吗?”
“有什么好回应呢?”达伦则说,“每年都有明星大咖的电影冲击颁奖季,每年也都有黑马出现,陆严河主演《定风一号》,他当然会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这部电影,任何电影人都会这么做,他金源彬难道没有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评委吗?他这么说,无非是陆严河比他在好莱坞更红、更有影响力,所以他眼红罢了。他怎么不说说,那些都还没有走到国际上来的韩国导演,又被他掠夺了多少关注和机会?”
看到达伦这么有脾气,其他人都悻悻地笑。
马上有人转移话题,说:“对了,《黑衣人》这部电影什么时候开始拍摄?最近这部电影选角可是挺热闹的。”
“明年上半年。”达伦也见好就收,刚才那番话,他已经说出去了,回头肯定会有人帮他传出去,“在拍这部电影之前,陆严河还要先跟黄天霖拍摄一部新电影。”
“陆严河接的电影真够多的,别的演员一般一年就拍一部戏,他似乎每年都能拍好几部。”
达伦说:“要不然他这么年轻就能达到这样一个位置呢,在中国,没有比他更卖座的演员了。”
“在好莱坞的年轻一代,好像都是这样,确实厉害。”
“金源彬说《定风一号》有陆严河,所以在颁奖季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他怎么不说说,《定风一号》的票房在全球拿了2亿美元,他的《蜂鸟》到现在全球票房都不超过两千万美元,是一个概念吗?”达伦·威尔逊说,“别说在最佳外语片这个单元了,就是放在今年颁奖季所有电影的范围里,《定风一号》的票房都是很高的。”
“陆严河每一次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票房都挺高的。”有人说,“你看去年的《逃出绝命镇》,票房也高得惊人。”
“陆严河哪部电影票房不高啊?你以为为什么索伦一口气就跟陆严河签了三部电影的合作协议,难道是冲着陆严河的电影能够拿奖来的吗?”
达伦笑了笑,说:“所以陆严河才能够在好莱坞拥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综艺》……很多家媒体都希望能够联系到你,对于金源彬的说法,你是否要做回应?”达伦·威尔逊说,“他们想要拿到独家。”
“我不回应了。”电话里,陆严河说,“你的做法已经很好地帮我应对过去了,我要再回应的话,说不定又会进一步地让这个话题发酵,没有必要。”
“但是现在的风向是有利于《定风一号》这部电影的。”达伦说,“虽然说金源彬的话带来了一些争议,可在这边,也让《定风一号》这部电影的争议重点转移到了你本人身上,我最近发现大家讨论的重点,都变成了你在好莱坞到底拥有多少权势,还开始盘点你在好莱坞的势力。”
陆严河:“这么无聊。”
“这可不无聊,你要知道,越是这种事情,越让人感兴趣,好莱坞尤其崇尚。”达伦说,“年少成名,巨大成功,你的故事,本身就是好莱坞最喜欢的经典题材。”
陆严河:“那他们盘点之后,对我又是什么态度呢?”
“更加喜欢你、崇尚你了。”达伦笑,“金源彬以为他那么说,会获得一些人的认可,认为你在好莱坞的权势影响了所谓的公平,但他搞错了一点,在好莱坞,从来就不是讲绝对公平的地方,否则,也就不会允许公关了。”
备注:
1.为什么昨天晚上没有更新?因为感冒了,热感冒,头晕,昏昏沉沉,持续地睡觉,写的时候,也没感觉,味同嚼蜡。所以,索性想着多写一点,写得满意点了,一次性更新,但写了一天,也就写了这些。
2.看到一些评论问,为什么总是在文中插入一些现实实例,是因为在之前不这么写的时候,总有大量的质疑,认为一些文中逻辑在现实中行不通。作者对于颁奖季不算了如指掌,但也查阅了大量资料,一般无论是公关手段还是方式,都尽量有一些现实依据,不至于“凭空捏造”。就像文中写周洪的例子,不写她的话,可能有一些读者就会质疑,温生明怎么会凭借颁奖季几个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奖,就能在好莱坞电影圈打开知名度。电影环境不同,不举实例,很难一两句话就让大家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